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钩沉|冀西沙荒区治沙造林:漫漫黄沙变绿洲 正文

钩沉|冀西沙荒区治沙造林:漫漫黄沙变绿洲

2024-03-28 16:22:41 来源:蓝琛资讯网作者:知识 点击:705次
阅读提示

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钩沉中国是冀西遭受荒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也是沙荒沙造沙变戾鬼客栈在过去70多年里坚持“防沙治沙”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国家之一。

事实上,区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治理荒漠,林漫绿洲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开始。漫黄

早在1949年初,钩沉华北人民政府就组建了一个专门的冀西治沙机构——冀西沙荒造林局,鲜为人知的沙荒沙造沙变是,这个机构就组建于石家庄。区治

不仅是林漫绿洲这一个机构的组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漫黄那段岁月里,人民在党的钩沉领导下,曾为平原地区治理沙荒、冀西恢复生态做出了诸多实践,沙荒沙造沙变一度成为全国推广的防风治沙样板,在新中国生态建设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23年7月25日拍摄的新乐市大沙河景色(无人机照片)。近年来,新乐市对区域内磁河、大沙河等河道进行疏浚、回填沙坑、恢复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危害严重的冀西沙荒

1949年2月,华北人民政府在石家庄正定县南化村成立了一个专门治理沙荒的机构——冀西沙荒造林局。

冀西沙荒区,主要位于西部、石家庄以北的几个县,是华北平原的河流冲积沙地之一,包括行唐、新乐、灵寿、正定等县的沙河、磁河、滹沱河一带的山口洪积三角洲沉积区,向东一直延伸到无极和藁城。

新中国成立前,这片区域曾沙荒遍地,风沙侵蚀耕地,摧毁庄稼,掩埋水井、铁路、公路等,戾鬼客栈每当风起沙扬,天昏地暗,人们甚至出门都困难。

很多人可能都觉得难以置信,这片如今生机勃勃、满目葱茏的区域曾有过大片沙荒?还严重到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开展相关治理工作吗?

事实上,史料显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这片区域内的神道滩、老磁河、沙河破堤滩三大沙荒总面积共有14.4万余亩,沙害面积达到50余万亩。

冀西沙荒以流动沙地为主。当年,老磁河沙荒中高达一丈余的新月形沙丘每年春季可移动7至10米,有时一夜可移动几米。位于神道滩沙荒中心的新乐黄家庄等四个村,曾在40多年中被填没了52眼井和1500余亩良田。

不仅如此,沙荒还给运输行业造成了巨大影响。当时,京汉路上的新安村车站(今正定县内)和东长寿车站(现新乐站)以北各两公里多的两段铁路,背风面的沙堆常和枕木等高。

治沙造林,成为苦沙已久的冀西沙荒区关系民生、刻不容缓的大事。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府在环境治理保护方面就开展了大量工作。晋察冀边区先后颁发了《保护公私林木办法》《春耕竞赛条例》等制度文件,鼓励农民在荒地植树造林。

1945年,晋察冀边区人民政府组织农民成立“造林委员会”,试行以村为单位的集体造林。冀西党群组织和群众根据“重点放在护滩林和防风林,以沙地、人力、树苗入股开展合作造林”“将保护和奖励植树造林,作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七项办法之一”等指示,开展一年春、夏、秋三季有计划、有组织的造林活动,并抽选干部组成造林工作队到各县帮助组织植树。

在党和边区政府的带领下,边区群众自发组织植树活动,各地的沙荒情况有所缓解。当时新乐县小寨铺村以及藁城县坚固村的群众探索沙地栽树的新合作模式,称为“伴栽树”。行唐县西正村农户自愿结合,在沙荒边缘、各户地头上栽防风林带,称为“百家地头”。1942年春,行唐县故郡村在村北沙荒边缘栽植杨树林带,反复平茬插扦,将村北166.6公顷沙荒全部绿化。

但固沙造林并非一夕可就,需要久久为之。新中国成立后,冀西沙荒造林局在冀西沙荒治理的高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6年8月,正定县陈家疃村沙滩造林保护下的农作物长势喜人。(资料图)马永顺摄

冲锋在前的冀西沙荒造林局

1949年2月下旬,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在正定县召开冀西沙荒造林会议,确定冀西三大沙荒为治沙造林重点。

冀西沙荒造林局首次提出了“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变沙荒为良田和果园”的奋斗目标,配合当地政府领导群众进行沙荒造林。

冀西沙荒造林局与石津运河工程处共同组织调查队,对老磁河、神道滩、沙河破堤滩三大沙荒的分布、面积、自然状况以及种苗来源和群众造林习惯等进行了调查,确定在冀西沙荒中将通风林带网格的面积控制在一公顷左右。

同时,为了固沙,该区域因地制宜地选择了河柳、柏树、小叶杨等根系发达、叶面较小的耐旱树种,地表兼种剑草、狼尾草、棘豆、野胡枝等草类,种植层次、结构、带宽等均和当地自然条件相结合。

1949年7月,冀西沙荒造林局召开了雨季造林会议。会后在行唐县神道滩沙荒营造防风固沙林网21.1公顷。8月,新乐、无极、藁城3县在326公顷的沙荒上造林46万株。同时,造林局派工作组到行唐、正定、曲阳等县协助发动群众10万余人,开展了雨季造林运动,营造防护林带1578.7公顷。

1949年冬,冀西沙荒造林局局长黄枢前往北京,向他的导师、时任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部长的梁希汇报冀西治沙成果。梁希听后当即决定前来调研。

当看到在沉睡百年的神道滩沙荒种上了大面积的防风固沙林,梁希忍不住吟诗一首:

《冀西沙河故道(神道滩)沙荒地上青杨白杨林》

沧海成田不长桑,金沙古道百年黄。

本应小试麻姑爪,来种兰陵青白杨。

青杨何妥白杨萧,文采风流两隽骄。

才是峥峰头角露,十分姿态向人娇。

冀西沙荒造林的巨大成功,给考察后的梁希鼓舞与启发。1951年2月14日至24日,林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林业会议,决定迅速推广冀西治沙造林的成功经验,在淮河、辽河、永定河及黄河上游选择重点区域封山育林、营造水源林,在豫东、东北西部、陕北的一些地区营造防沙林。

同时,林业部还决定扩大冀西沙荒造林局干部队伍,从北京、天津招聘了20多名林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冀西沙荒造林局,并批准在冀西沙荒造林局成立训练班。每年还从甘肃、新疆、陕西等北方各省招收25名有初中以上学历的练习生,到这里培训一年。此举为北方各省治沙造林重点地区培养了很多干部,这些年轻骨干毕业后回到家乡,为新中国创造沧海变桑田的奇迹贡献了力量。

三年之内,冀西沙荒造林局在3万余公顷沙荒中,完成了林带、林网和片林的造林规划。内蒙古的赤峰,以及豫东、陕北、辽西等风沙区在冀西沙荒造林的经验带动下,相继设立专业机构协助开展沙荒造林工作,营造了一批大型防护林带及耕地防风林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石家庄肖家营村民兵造林现场。(资料图)马永顺摄

冀西治沙造林经验全国推广

冀西沙荒区人民的艰辛探索,证明营造防风林带可让万亩沙荒变良田。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老磁河、神道滩、沙河破堤滩三大沙荒仍有7800公顷,连同犯风半耕地共9333公顷。

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群众下定决心,要团结一致与风沙斗争到底。

大规模造林需要大量苗种,群众自发在房前、屋后、地边、河堤岸边“四旁”零星植树育苗满足不了巨大的造林需求。

面对这种情况,冀西沙荒造林局在农林试验场和苗圃育苗的基础上,恢复了正定县南化苗圃,藁城县也开始筹备建县苗圃。1949年末,省就完成国营育苗186.36公顷,出圃供应造林用苗木1031万株。即使这样,用于防沙造林的幼苗仍供不应求。

为解决造林重点地区的苗木不足问题,1949年12月,省农业厅在《省1950年工作计划》和1950年初的省政府经济会上提出:建立健全苗圃,奖励私人苗圃。

冀西沙荒区各县也探索开展了委托育苗模式,由农户或互助组提供育苗土地和劳动力,林业部门负责传授技术、提供育苗种子(种条),并规定每亩出苗规格数量。每种一亩,林业部门付给农户或互助组30元—40元,年终出圃苗归林业部门,用于公私合作造林或支援其他缺苗地区。此举大大提升了苗种供应量。

有了苗种的供应,冀西沙荒区各地的造林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1950年,冀西沙荒造林局利用原有“伴栽树”“树会”等组织,发动农民建立公私合作造林的互助组、合作社。在无极县高陵村试订了“合作造林暂行办法”“公私合作造林合同”“合作造林账目”以及“股证”样式,向各县宣传推广。无极县东侯村10天内结成8个合作造林组,吸收组员206人,占全村总户数的93%。新乐县黄家庄的孙洛勇组建了造林合作社,吸引了全村220户中的186户参加。冀西共建立造林合作社110个,参与社员15107人。

群众高涨的造林热情,带来了绿树遮黄沙的显著成效。截至1956年,冀西沙荒区共植树造林37万亩,栽植“四旁”及零星树木1700万株,形成了大面积固沙林带和防护林带。在防风林带的保护下,沙荒地区粮食产量和植被覆盖率逐年上升,群众在林带网格土地上播种蓿根草、栽培果树,增加了家庭收入,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在林业部和省政府的推动下,冀西沙荒变良田的治沙造林经验作为典型被推广到全国各地。省先后建立了永定河下游、沙河、漳河沙荒造林局,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重点造林起到了示范作用。

全民参与“沙荒造林大会战”

1964年1月,省林业局把“沙荒造林大会战”作为全年工作重点之一,并决定以冀西沙荒大会战为重点计划。

省林业局当时组织了120余人的勘察设计队,对正定、无极、灵寿、藁城、新乐等县的遗留沙荒,重新进行全面勘察设计。经过实地测量调查,决定在447个生产大队及两个国营林场范围内设计沙荒造林17921公顷。

随后,省林业局在正定县召开有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5个专区和沙荒重点县参加的“造林治沙现场会”,进一步贯彻了“林业为农业服务”的方针和开展“沙荒造林大会战”的计划,还参观了行唐、正定、饶阳的治沙造林先进大队,号召全省沙区开展治沙造林的“比学赶帮”运动。

1964年3月10日,按照省林业局在《关于开展春季造林运动的通知》中要求全省“突出抓好沙荒造林”的安排,石家庄建立“冀西沙荒造林大会战总指挥部”,有关县建立了分指挥部,各有关公社、大队建立了领导小组。

从春季开始,各地采取边调查设计、边造林施工的办法,开展了治沙造林运动。参加造林人数达19万人,一春完成造林7333.3公顷。1964年,冀西沙荒造林大会战完成植树15132公顷。

冀西沙荒造林大会战后,省其他地区参考冀西沙荒造林的经验,普遍开展了治沙造林“会战”。

1963—1966年4年期间,全省共完成沙荒造林118312公顷,其中冀西沙荒地带完成沙荒造林45438公顷,洋槐、毛白杨等植苗造林占90%,成活率达到80%,保护农田51333.3公顷。永定河下游20万公顷范围内的防护林全部补栽和重造完毕,成活率均在80%以上。邯郸地区在漳河、洺河、黄河故道、牛尾河、门道东川等7个沙区造林21722公顷。

从战火纷飞到重建山河,人民万夫一力、勇往直前,创造了沙荒变良田的奇迹。冀西沙荒地带的治沙造林实践,也为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官诗媛)

相关

黄枢:起步于晋察冀的著名林学家

提起冀西沙荒造林局,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就是著名林学家黄枢。

黄枢原名黄明枢,1921年出生于广东台山,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黄枢大学毕业论文的导师梁希教授,与周恩来联系密切。在梁希教授的影响下,黄枢积极投身学生爱国民主运动。

1946年4月,因中国共产党外事工作需要并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准备干部,周恩来指示重庆地下党组织挑选一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到张家口解放区工作,黄枢毅然加入了这一行列。

抗日战争中,华北地区的林业遭到严重破坏,风沙肆虐,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土改后,群众对造林防灾的要求更加迫切。1947年春,在晋察冀边区政府领导下,黄枢等在晋北繁峙县风沙区组织农民合作营造防风固沙林,这也是华北解放区首次开展的面积较大的防护林建设。1948年春,董必武同志来此地考察时,发现一片片新造的防风林正蓬勃生长,连声称赞“这是群众造林的壮举,要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当时,正定等县,沙荒遍布,风沙不仅侵蚀耕地,还摧毁禾苗,掩埋水井、铁路和公路。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指派已有治沙造林经验的黄枢参与了沙区调研工作。当时,沙区的干部群众造林防灾的愿望强烈,但由于种苗缺乏,沙荒地造林难度大,急需政府的组织领导和经费支持。

1949年2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冀西沙荒造林局,黄枢任局长。一开始,全局只有干部4人、工人1人,未带经费。黄枢和同事只能借住老乡的房子,还要把身上带的菜金和粮票,充作办公经费。据黄枢回忆:“那时的我刚参加组织工作,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沙荒,绿化任务十分艰巨,工作困难重重,心里越想越焦急,几乎掉下泪来。”

黄枢带领冀西沙荒造林局与当地政府密切配合,根据当地自然、经济条件与群众要求,进行造林勘测设计,制定造林治沙的全面规划和分年实施计划。同时,以自然村为单位,组织农民合作造林,组织科技人员深入调研,总结造林先进经验,成功地推广了一年三季造林和大田育苗等技术,大大加快了造林进度。

充满挑战的工作使黄枢的思想得到了锻炼。1949年,黄枢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冀西沙荒造林局也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了3万余公顷沙荒中的林带、林网和片林的造林规划,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重点造林起到了示范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黄枢历任林业部造林司司长、中国林业科学院院长、林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等,编撰有《中国造林技术》等专著。他一生致力于绿色事业,是新中国群众造林事业开拓者之一,为新中国的林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文/上官诗媛)

作者:休闲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